当前位置:资讯 > 纪实 > 详情

国宝故事 鲜为人知的铜奔马出土之谜

2016-07-09 12:06:38   来源:纪录网   评论

  纪录网 王文元特稿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讲述人:董洪 文化学者 铜奔马研究者

  

 

  郭沫若观看铜奔马

  

 

  雷台汉墓甬道

  文物,在博物馆中永远是孤寂的。它们冷漠,没有生气,任由人观赏。然而,那些国宝背后却往往有着一个个火热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国宝级文物铜奔马的出土,背后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铜奔马,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整件器物高34.5厘米,身长40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这件铜奔马,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他们巧妙地进行了设计,将马身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腾空的三足,既表达了奔马“疾风电驰”的速度,也充分保证了造型的稳定性。而奔马张口嘶鸣,昂首奔腾,似乎就是一匹正在奔跑中的天马。

  如今的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早已名扬中外,被众多的光环所笼罩。然而,在它发现伊始,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董洪讲述的铜奔马故事。

  取开墓砖,是个墓室,仔细看似乎有“妖怪”走动

  武威是一个张扬着个性的名字。自从两千多年前,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后,武威作为彰显汉军武功军威的地方,就在古老丝绸之路上威名远扬。铜奔马,可以说是大汉王朝开疆拓土雄风的写照和见证。今天,说起铜奔马故事,依旧令人拍案称奇。

  故事先从雷台说起。人们都知道,铜奔马是从武威雷台下的汉墓中出土的。这个雷台就隐藏了众多的秘密。雷台是一种很古老的城市建筑,它和风、雨、电坛这类建筑是古代城市周围所必须的。其目的是祭祀雷神,祈求平安。或许是雷神从天而降的缘故,人们把雷台修建为高台的形式。武威雷台,作为祭祀雷神的地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人们修建了雷祖观。

  可是,铜奔马的出土,却颠覆了人们对雷台的认识。铜奔马出土后,人们怀疑,高台子最早应该是铜奔马主人坟墓的高大封土。后来,年代久远了,人们忘记了下面的墓葬,就逐渐在封土上修建了建筑。到前凉时期,国王张茂又筑了灵钧台。这一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曾有提及。只不过到了后来,人们只知道这里曾经是座雷台,汉墓、灵钧台这些都被忘记了。

  铜奔马的第一次亮相就把人们吓坏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969年,正是备战备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大约到了9月10日这天,挥舞着镢头的村民,猛地刨了下去。谁知,却传来咔嚓一声,有经验的村民们知道,这是挖到了啥东西。或许是石头,或许是砖头。村民放下镢头,将浮土层刨开后,发现是一块砖头。随即发现了砖头砌的墙体。这下,村民们来劲了,打开看看里面有啥!村民们七手八脚将砖拆开,发现是一个墓室。用手电筒一照,阴森森的,似乎有个妖怪,长出许多手脚,还在微微晃动中向村民逼来。

  这时,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挖防空洞的村民们,纷纷逃出地道,随即各种传言在乡亲们中间渐渐地流传开了。

  郭沫若看后,连声赞叹,建议送北京参展

  那个墓室中,究竟藏着什么,怎么会有长手长脚的“妖怪”?很快,大队的干部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带着马灯、武器由地道进入墓室,进行查看。

  这时,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古代的墓葬。这一点,村民并不陌生。一些墓室中,放着铜马铜车,这些铜车马并不是很高。而那些所谓的“妖怪”,其实是雷台上面长达五六十公分的柳树根,它们通过墓砖的缝隙,钻进了墓室,风一吹过,树根摇摇晃晃,看上去像活了一样,难怪有人喊是“妖怪”。

  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发现墓内有铜车马和其它文物就让生产队会计负责,用麻袋将这批文物搬运到生产队的库房保管,队干部们还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

  尽管如此,村民还是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至于保密的原因,则令人啼笑皆非。后来的有关报道说,原来生产队的两匹马前不久突然死去,他们想把这批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些钱买马搞生产。尽管强调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渐渐地传开了。最初在田间劳动的妇女口中,把发现宝的事情变成了她们劳动间隙的谈资。不过,在传播过程中,消息被添油加醋,夸张放大了数十倍。有地方甚至传言说,雷台下面发现了金马驹。

  一来二去消息就传到了公社里。新鲜公社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他以视察防空洞为由,来到生产队。他提出了一个明确说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要给上级政府反映。至此,这个消息才被上报。

  雷台汉墓出土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一件罕见的铜奔马,在甘肃省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少见,说明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后来,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大殿保管起来。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是冒着大风险的。到11月和12月间,雷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两次被调到了省上。不过此时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铜奔马的价值。

  真正认识铜奔马价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铜奔马的伯乐。时光匆匆, 1971年9月中下旬,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国的宾努首相访问中国西北地区。甘肃人民为贵宾的到来,准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张。不过郭沫若还是打算去看看甘肃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当郭老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据亲历者说,当时,让郭老大加赞赏的两件国宝是唐代金银棺和东汉铜奔马,并且说“这两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轰动。你们好好宣传,我回去(指回到北京)也给你们宣传宣传。”

  后来,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上才一鸣惊人。

  出土后,铜奔马伤痕累累,专家曾妙手复旧容

  如今,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给人一种潇洒俊逸、腾空往前的感受。其实,铜奔马刚出土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不仅颜色剥落了,而且身上还有几个破洞。可以说是满目疮痍。我看到的资料说:马头上有几绺鬃毛掉了,颈部一平方厘米大小的孔洞有7个,马尾断了,3个马蹄空着。

  这可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自然要修复。不过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可不是一般人能修的。一来二去,修复铜奔马的任务,就落到了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的头上。技艺高超的赵振茂先生对铜奔马的创伤一一进行了修补。他先把断了的鬃毛和马尾焊上。这是简单的活,他用锉刀锉好茬口,再焊接,又对马颈上的孔洞做了填缝。接着,补配、补填空马蹄。最后,对修补之处进行了做旧处理。铜奔马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尽管,铜奔马的样子复原了,可它身上的谜团,却至今未解。比如关于铜奔马的年代,人们就提出了“东汉晚期说”,“汉魏时期说”、“晋末前凉说”、“前凉时期说”、“东汉初期说”等多种说法。

  而铜奔马的造型,也不断有发现。在河西地区不断有类似于铜奔马造型的器物出土。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了有踩着云彩的铜奔马,有踩着“山”字形的铜奔马,而材质也并不局限于铜,还有陶奔马。陶马尤其有特色,它是烧制后组装而成的,大体造型是,马背有饰鞍,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燕。可见,其大体造型和铜奔马造型相一致。因而,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朝廷发给养马之地,参照评定良马的标准。

  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届时,将会有更多的铜奔马故事呈现给大家。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绘画

陈美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美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至德文化艺术协会会员,文化部老干部..[详细]

书法

王小勇--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小勇--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字然之,斋号醉墨堂,生于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大学本科学历。现..[详细]

摄影家

【摄影家】陈兴发--甘肃省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家】陈兴发--甘肃省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

陈兴发,笔名凡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详细]

藏品展示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作为玉石之王,极高的美誉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醉其中,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