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纪实 > 详情

兰州工匠往事 一支铆焊起重队的施工传奇

2016-05-14 14:26:19   来源:纪录网   评论

 纪录网 王文元  特稿

  

 

  讲述人:赵炘 原兰柴厂生产科长

  

 

  铆焊起重班加固中山桥时的情景

  

 

  起重班的工人们搬运钢架上车

  “工匠”这个群体,如今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曾经被岁月湮没的记忆也逐渐浮出人们的心头。上世纪50年代,兰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施工队伍,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想不到的超大超宽施工项目的建设。

  这就是当时兰州机器制配厂铆焊车间由铆焊、起重工组成的特殊施工队伍。他们同当时庞大的工匠群体相比,人数虽然不多,但其施工的独特性,却在当时首屈一指。这支特殊的施工队伍足迹,不仅遍及陇原大地,而且东到陕西宝鸡蔡家坡,西到格尔木,北到宁夏吴忠的广大地域;同时,他们所完成的施工项目在当时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其中有一五计划项目中的兰炼、西固热电厂等大型工厂的超大超宽钢结构屋顶,也有桥梁、油罐、输水管道等的特殊钢结构设施,还有大型剧院的各种大型钢结构屋架的安装。由于当时的施工条件和交通条件,这些大型的钢结构都是就地加工,现场施工,这就更加加大了施工的难度。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留下的建筑杰作。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施工队伍,竟然能完成这些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建筑项目?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赵炘讲述一个工匠群体的传奇往事。

  遭遇难题,陆之顺山东招工匠,特殊施工队逐渐成型

  伟大的工程,往往是无数施工人员心血浇筑起来的。故事未开始之前,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为甘肃大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所付出血汗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城市。在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下,各地纷纷支援兰州。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陆之顺所在西北永茂公司却遇到一个挑战。

  什么挑战呢?当时,西北永茂公司承建黄河北岸的605皮革厂厂房的施工任务。虽然是皮革厂,但其厂房的要求却很高,属于大跨度的大型厂房。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这样的厂房,只能采用钢结构。然而,当时的兰州却极其缺乏这样的施工人才,怎么办呢?

  时任西北永茂公司副总工程师的陆之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是机械土木工程师,他对发展民族工业情有独钟,自不会在难题面前退缩。想当初,在抗战爆发后,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工厂落入日寇之手,冒着战火将陆大铁工厂从山东济南迁移到了重庆,又从重庆迁移到了兰州,万里迢迢跋涉,不就是为民族工业保存点元气!

  1950年,在兰州已经颇有影响的陆之顺工程师,承建了兰州东郊共和砖瓦厂的循环烧砖窑,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转窑,可以实现24小时循环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单窑烧制模式。这在当时的兰州可谓是一个新技术,后来被推广到了全省各地,这些转窑为后来兰州新建大型工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前后,陆工程师也逐渐接受了一些钢结构的加工任务,有三爱堂医院、烈士陵园、广播电台等部门的钢结构屋架,后来钢结构屋架逐渐扩展到大型的单体建筑上。不过,这些钢结构难度并不大。真正具有挑战意义的就是605皮革厂车间的大跨度钢结构屋架了。陆工程师后来给我说,这个大跨度钢结构屋架,跨度大约三十米,要在地面施工,然后整体吊装。最主要的施工难度,当属于整体吊装。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些重型吊机,只能用简单拔杆滑轮,进行整体吊装,其中的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这个施工难度必须解决,怎么办呢?这时,陆工程师就想到了他的老家山东。于是,他专程前往山东招募技术人才。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里,听说到支援大西北,到兰州工作,不少人踊跃报名参加,经过筛选,最后选出了39人,来到兰州。他们和兰州机器制配厂原有的施工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非常精悍的钢结构施工队——铆焊起重班。他们中有技术员牛英杰、车间主任董济河、起重班长王成新、铆焊班长崔连吉、力气特别大的起重工邹洪度、起重工于春元、秦怀春等人。他们的到来不仅轻松解决了605厂厂房施工的难题,而且成为这个行当的排头兵。

  苏联专家现场目睹施工,连声赞叹不已

  实际上,他们接到的任务多是急难险重的,且当地企业无法完成的活。1953年,钢结构施工队承接了一个大活。当时,天水电厂购进了一个长30米,重达十余吨的巨大烟囱。谁知,烟囱运到电厂后,要安装时才发现,没人会安装。无奈之中,请我们厂帮忙安装。我们接到电报后,立刻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施工队伍。这支队伍不足10人,而设备也没有啥特别的,只有钢丝绳、拔杆、滑轮等工具。他们到天水电厂后,厂里的人都来围观。可是,看到我们的人和设备,他们大为失望,怎么就这几个人,也不见大型设备。十来个人,怎么能把这么高大的烟囱吊起来安装上?但吊装经验丰富的施工队自然胸有成竹,他们不慌不忙地摆开战场,选好绞盘、拔杆的位置,只听见一声哨响,三十米高的烟囱就稳稳坐在底盘上了。

  他们不仅吊装经验丰富,而且还承担过重型设备搬运任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厂里订购了两台大型设备。一台是25吨重的联合剪冲机,另一台是10吨多重的空气锤。当时,南方的生产厂将设备通过火车发送到兰州火车站货场,如何搬运到厂里就成了难题。当时,最大的汽车吊才能吊起5吨,而兰州也没有更大的吊车,甚至连大型的拖车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有人说,厂里的铆焊起重班,应该能完成这个任务。于是,搬运这些重型设备的任务,就给了他们。消息传到起重班,小伙子们都很高兴。那时,人们以厂为家,任务越重,劲头越大。说起来,起重班采用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滑轮的原理,将机床拖回到厂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比较大,要精确计算钢丝绳的受力程度,以确保成功。按照以前的传统办法,这种施工必须在冬天进行,因为冬天路面比较坚硬,而且在路上洒水之后,可以减小阻力。明朝初,修建北京紫禁城时,重达二三十吨的巨大石材就是冬天运送的。可惜,时间不等人。为了替厂里节省一大笔经费,起重班的六七个小伙在几名老师傅的带领下开始行动了。查看线路,精心计算,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他们在圆木上铺钢板,将机床拖到钢板上,再用绞盘,慢慢拖。办法虽然土,但很管用。用了3天,就把25吨重的大型设备拖回了厂里。

  他们精彩的施工还得到过苏联专家的称赞呢。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兰石厂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厂房巨大的水泥柱子,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吊装钢结构屋顶了。就在这时,厂里的苏联专家过来检查,他们发现现场没有巨大的吊车,就奇怪地问,你们怎么把屋架吊上去的呢?工人们说,我们用拔杆、绞盘、钢丝绳就够了。苏联专家听了连连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他就站在现场看,果然,一声哨响,钢丝绳缓缓收紧,拔杆转动方向,巨大的钢结构屋顶就被安放在了水泥柱子上。围观者齐声欢呼。苏联专家也赞叹不已,伸出了大拇指。

  康家崖铁桥,起重工们在一根槽钢上起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铆焊起重班所接受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还承担了国家战备任务。1964年,国家将在临洮康家崖的洮河上架设钢结构桥梁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厂。这是国家的战备桥梁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在1966年前建成通车。厂里将桥梁的加工任务交给了铆焊车间。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施工,很多人吃住在工地上,四天就组装了一孔半桥的任务。可是,就在吊装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原计划吊装用十二根槽钢做支撑,把制作好的钢制桥架推上去。可这时发现槽钢重量巨大,一根就达一吨半重,且长度也有问题。即便冒险铺在桥墩上,但桥架上去后,槽钢就无法抽回来。如果非要这样施工的话,那么至少需要15名起重工,而现场只有2名起重工,怎么办?

  人们现场集思广益,想出土办法。起重工于春元、秦怀春两人设计了一种悬臂双轮滚动吊装工具,并在桥墩之间架设简易浮桥,将重达30吨的桥身,从轨道上滑过去,再用龙门吊和吊杆将桥身抬起,等人们抽掉槽钢后,将桥身放在桥墩上。当时,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看热闹,当他们看到起重工们熟练地在狭窄的槽钢上走来走去,而脚下就是湍急的洮河水,他们大为惊叹,称赞起重师傅是活神仙。最后,我们提前47天,完成了这项战备桥梁的修建任务。

  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远去,留下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绘画

陈美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美兰--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至德文化艺术协会会员,文化部老干部..[详细]

书法

王小勇--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小勇--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字然之,斋号醉墨堂,生于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大学本科学历。现..[详细]

摄影家

【摄影家】陈兴发--甘肃省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家】陈兴发--甘肃省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

陈兴发,笔名凡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详细]

藏品展示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作为玉石之王,极高的美誉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醉其中,如..[详细]